10月24日至27日,我校设计与人文学院院长杨恩德教授率团队赴四川宜宾李庄古镇,参加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此次行程深度融合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展现了我校在民族民居建筑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果。

杨恩德教授在论坛现场为大会作了《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认定标准》宣贯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该标准的编制意义和将来在此引导下各地各单位申报这类基地的时代价值,以及该类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技术规范与认定标准;本次报告还结合学校于今年五月主办的“西南民族村落与建筑教育科普基地”建设推进研讨会内容,重点介绍了专家们围绕基地建设所提出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整体思路。该思路聚焦于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民族建筑技艺传承,致力于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平台,推动传统建筑的创新应用。基地将面向学生、游客、研究者等多元群体开展科普教育,为实现民族民居建筑知识的普惠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此外,报告还重点推介了学校在智慧特种环境更新设计、民族民居建筑与数智化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农文商旅融合设计等领域的学科积淀,充分彰显了学校“学科交叉+产教协同”的发展特色。
同时,年会期间,由我校主持的2024年度重点选题《民族特色村寨与农业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NAIC202415)以“良好”等级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此外,2025年度重点选题《新时代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路径研究》(编号:NAIC202511)也成功获批立项。该研究对应“空间—文化—政策”三维协同保护模型,有助于丰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因地制宜、以土为本的民族国际化”保护理念,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学校以“强工、厚理、兴文、促交叉”为思路,构建八大学科集群,其中设计与人文学院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以 “乡建” 为特色的学科方向。此次团队参加会并实地考察了抗战时期内迁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同济大学医学院遗址等文化遗产,将民族建筑保护与现代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践行“艺术引领、设计介入、文化驱动” 的乡村振兴路径。通过参与古镇空间活化、传统工艺传承等课题,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强化 “教学研用” 四结合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