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和“大思政课”工作效果,在行走参观中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进、与社会互动,提升“实践育人”工作实效,近期,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春季学期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建筑知识宣讲活动。在虎兴社区,来自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张贝尔、杨怡倩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生动形象的案例视频,围绕建筑结构安全、日常房屋维护、节能建筑理念、家庭装修注意事项等内容展开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结合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详细介绍房屋结构的关键要素以及如何判断房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节能建筑理念,从门窗密封、墙体保温等方面分享实用的节能技巧,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家庭装修知识讲解中,特别提醒居民注意承重墙保护、水电改造规范等重点问题,避免因不当装修引发安全事故。 深入社区探望独居老人。来自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志愿者们提前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分组前往独居老人家中,为老人打扫房间、整理衣物,将屋子收拾得焕然一新。志愿者们还围坐在老人身旁,耐心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与老人们唠家常,了解他们近期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为老人们送去关怀与温暖,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传递爱心正能量。、

走进田间地头的自然课堂。学生们在家乡通过自然观察、农耕体验、植物科普等环节,深度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通过亲手播种作物,学习土壤养护知识,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让课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神奇”,王东同学兴奋地分享道。此次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参与者在拥抱自然、服务社会的成长中收获成长。

走进名人纪念馆探寻文化脉络。在郭沫若旧居纪念馆,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郭沫若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讲解员带领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饱含故事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郭沫若先生在文学创作、考古研究、革命斗争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参观过程中,大家不时交流讨论,被郭沫若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所打动。来自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艾洋同学感慨道“这次参观让我对郭沫若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一位心怀天下、为理想奋斗终生的爱国志士,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这次“文化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从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传承文化基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

本次春季实践活动以“知行合一”为导向,设计了多元实践场景。这些实践成果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激发了参与者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原来个人的微小行动也能为社会带来改变,这种成就感让我更有动力参与公益”,学生志愿者任佳喜说道。此次春季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生动诠释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结合专业背景等设计更丰富的实践内容,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