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时期,重庆科技大学如何依托学科特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力量?近日,《新重庆-重庆日报》专访了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明阶,深入解读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专访原文如下:
发挥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瞄准战略需求贡献“重科智慧”
一直以来,重庆科技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与行业进步共振。从投入国家“三线建设”到服务新时代科技前沿与区域重大需求,学校始终将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融入办学实践,形成了务实求新、服务发展的鲜明特质,这既是学校前进的根基,也是面向未来的底气。
当前,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重庆科技大学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标志性成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期报道对话重庆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明阶,解析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实践路径。
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校应如何更好地顺应趋势,为助推产业升级发挥更重要作用?
赵明阶: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的推动者,必须抢抓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上主动作为,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与产业共生共长。
一直以来,重庆科技大学坚持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石油、冶金行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需求,积极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充分发挥石油、冶金两大行业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攻关能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发展新格局,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重科智慧”。
问: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要增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匹配度。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方面如何“应势而为”,又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效?
赵明阶:作为重庆唯一拥有石油类、地勘类完备学科体系和唯一建有安全工程学院的本科院校,学校围绕石油、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国家及地方重大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架构,通过“退旧育新”,主动压减“不适配”专业,新设新兴专业,构建起“传统工科+新兴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系,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支撑力。
目前,学校已形成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能源化工与智慧安全、土木水利与生态环境、数理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贸易与现代管理、人文科学与设计艺术等八大学科集群。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与化工、机械、化学、公共管理等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问:依托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如何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稳步提升,有哪些典型突破和标志性成果?
赵明阶: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紧贴石油、冶金行业需求,全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原创性国家级科技成果。
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助力地方企业上市,非均质多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气田水侵实验技术及防控体系成功应用于西南油气田、中原油田等企业,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协同冶炼技术应用于驰宏矿业等头部企业……这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成了服务区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量质双升”,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20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省部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学会)科研奖励140余项,获授权专利1300余件,连续三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近5年,学校获重庆市科技奖励项目和数量位居在渝高校前列;获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15项,牵头揽获4项一等奖。刚刚举办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学校29项智能科技成果亮相其中。
问: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如何持续拓展办学格局,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赵明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学校充分发挥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市地震局、赛力斯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本科生培养中,开设理工创新实验班、中外合作项目班、校企合作订单班;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2461”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
同时,学校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石油、冶金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牵头成立成渝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智慧创新中心,努力构建“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
问: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当前学校如何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抢抓关键冲刺期,全力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赵明阶: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中,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关键枢纽,也是重要引擎。学校高度重视就业育人,积极创新就业工作模式,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获评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市教委就业工作典型案例高校。
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严峻。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全员促就业机制,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责任;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挖市场性岗位资源,持续组织招聘活动,确保岗位供给不断线;协同推进政策性岗位落实,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选择;加强招培就联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以就业反馈倒逼学科专业优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此外,针对毕业生差异化需求,强化分类指导,开展职业指导、简历优化、模拟招聘等专项服务,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确保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文章链接地址(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