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网 > 学科科研 > 正文

学校召开“西南民族村落与建筑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4-30 作者:张熙 编辑:徐致远 来源:设计与人文学院

2025年4月26日上午,重庆科技大学在博闻楼J323会议室召开“西南民族村落与建筑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研讨会。会议由科技处副处长陶宇主持,教务处处长秦跃林介绍了学校相关情况并致欢迎辞。会议邀请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戴志坚、唐孝祥、靳亦冰、龙彬、王国光等专家学者,雷秀君、周奎、马玲等优秀校友和企业界代表,以及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与兄弟学院负责人、设计与人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博士、副高以上教师代表,共计60余人参会,共商基地建设大计,共绘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发展蓝图。

会议进行时

立足特色发展,突出民族性定位。

会议聚焦基地建设的民族性定位与学科特色。中国民居建筑大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博导戴志坚教授强调,此次会议和基地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推动民族文化与人居环境知识的科普教育,为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支持,促进农文商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独特的民族村落与建筑资源,实现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与重庆其他建筑设计类高校形成差异化优势。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导靳亦冰教授,及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龙彬教授一致认为,基地建设目标清晰: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平台,推动传统建筑的创新应用,面向学生、游客、研究者等多元主体开展科普教育。重庆科技大学已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智库服务”等方面奠定良好基础,建议进一步推进“课程+实践+研学”一体化建设,覆盖校内外多层次教育对象。

戴志坚

华南理工大学王国光教授指出,基地建设应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探索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努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民族建筑文化高地。

校企协同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

来自重庆巴渝非遗木作文化馆、重庆古御工艺品有限公司、重庆富瑞精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北京华审金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同欣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港鑫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公司,以及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等企业和高职院校代表,围绕产教融合建言献策。

与会代表提出“活化利用传统建筑、留住农耕文明根脉”的实践路径,呼吁校企共建民族建筑技艺传承平台,直面传统建筑修缮中文化溯源与工匠培养的痛点。基地可联动高校与企业资源,培育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建议借助“流量+IP”运营理念,通过线上直播、文创开发、研学活动等方式增强基地造血功能,推动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凝聚共识,共启建设新篇。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博导唐孝祥教授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会议意义重大,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学会服务社会和经济需求的重要实践。重庆科技大学率先开展基地建设,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探索,回应了国家关于“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民族复兴”等战略部署,契合“大兴调研、实事求是”的实践导向。

唐孝祥指出,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认定传统村落8155个,传统村落保护已成为国家战略内容。此次基地建设定位为“教学资源、科研平台、智库服务”的复合型平台,服务“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是融合驱动的典范。建议学会秘书处明确建设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借鉴国家“十四五”规划思路,在基地建设中培育一批项目基金和研究成果,并计划在学会年会上总结推广重庆科技大学的建设经验,推动挂牌落地。

研讨会还对《民族建筑教育科普基地认定标准》(初稿)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有助于形成兼顾灵活性与规范性的认定体系,强调建筑文化内涵与生活场景的融合,为后续发展留出充足空间。

本次研讨会为基地建设厘清了方向,标志着我校在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与会嘉宾在基地名称、建设标准、研究方向、智库服务与平台运营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基地将立足“我国重要中心城市”和多民族大农村背景,以“立足西南、辐射全国”为目标,构建“民族建筑保护+教育科普+产业服务”三位一体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传承。

会议最后,学校向戴志坚、唐孝祥、靳亦冰等6位专家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向雷秀君、周奎、凌玉光等优秀校友企业家代表颁发行业导师聘书,并集体合影留念。

作为系列活动之一,4月25日下午2:30,靳亦冰教授、戴志坚教授、于云龙博士在学术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建筑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最新新闻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大学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