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十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 研究生论坛

发布时间:2023-09-27 作者:科研处 编辑:徐致远 来源:科研处(产学研办公室、学报编辑部)

编者按:9月23日-24日,由我校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大学城成功召开。来自全国1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企事业单位代表现场参会。本次会议围绕“岩石动力学与能源开发工程”主题,设置了岩动特性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能源工程岩石动力学前沿技术与实践、爆炸及动载破岩的理论与技术、岩石动态破坏机理与数值模拟等专题报告和研究生论坛。会议期间,举办特邀报告18场,专题报告55场,学术报告23场,为岩石动力学研究者搭建起了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的知识共享平台。现将部分报告内容集中发布,以飨读者。


报告人:陈希卓

学校:同济大学

报告题目:岩石动态破坏模拟的广义微极近场动力学模型

报告内容:针对岩石类动态破坏问题,建立了广义微极近场力学理论。提出了键的率型本构,推导了时间相关的特征函数,揭示了材料粘弹性变形和弹塑性断裂过程。建立了新型键基断裂准则,搭建了传统本构和非局部模型间的桥梁。

报告人:孙悦鹏

学校:四川大学

报告题目:岩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破坏特征及损伤机制研究

报告内容:以川藏铁路某软岩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高地应力开挖强扰动作用下软弱围岩变形特性、应力场演化与微震活动性的相互联系,揭示了高地应力强卸荷作用下软弱围岩大变形渐进损伤演化机理。

报告人:刘剑锋

学校:重庆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非线性超声与深度学习的岩石混凝土材料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报告内容:针对岩石混凝土材料的微损伤定量识别,将非线性超声检测信号转换为时频图,并与特定损伤类型以及非线性系数建立关联,输入已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损伤识别,试验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法对微损伤识别效果良好。

报告人:王庆祝

学校:重庆科技学院

报告题目:煤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及采集气井稳定性分析

报告内容:通过加卸载蠕变试验,探究了煤岩蠕变特征与损伤效应,结合试验结果和损伤理论,构建了弹塑性损伤体来代替原模型的粘塑性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的二次开发,将模型应用于采集气井稳定性分析中,验证了本构模型的适用性。

报告人:和递

学校:西安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冲击载荷诱导煤体破裂失稳动力学特征及能量耗散规律研究

报告内容:利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分别开展了一维冲击载荷、冲击载荷与轴向静载耦合作用动力学试验,研究了不同冲击速度和轴向静载下煤样动力学特征,分析了煤样破裂形态,并从能量耗散角度剖析煤岩破裂失稳机制。

报告人:刘博

学校:重庆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表峰值加速度预测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

报告内容:本研究比较5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PGA的预测,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最佳,通过粒子群优化来提高模型的性能,并利用SHAP分析增强模型的解释性。

报告人:王蜜蜜

学校:中南大学

报告题目:钢纤维混凝土动静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报告内容:以云南某深部竖井衬砌支护为背景,探究了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的动静态力学性能,将优选三掺钢纤维混凝土应用于矿山现场,有效提高了竖井井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深部矿山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保障。

报告人:王思慧

学校:西南石油大学

报告题目:致密岩石非线性有效应力耦合特征研究

报告内容:主要利用双组分球体有效应力模型和双组分圆柱体模型求的渗透率有效应力系数和声波有效应力系数,最后利用有效应力实验得到的实际系数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大学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