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术动态 > 正文

《科技日报》刊登我校教师理论研究文章

发布时间:2023-04-03 作者:党委宣传部 编辑:徐致远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4月3日,《科技日报》理论版刊发我校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乐乐和院长周雄联合署名文章《多方着手,促进“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文章全文如下:

多方着手,促进“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

“城市矿产”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减少产废量,还可以减少原生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落实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周 雄 张乐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这为促进“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助推城市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所谓“城市矿产”是指在城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塑料包装物和生活垃圾等)中可回收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玻璃、有机固废等资源。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替代62%品位铁精矿约4.1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万吨、240万吨。

由于“城市矿产”资源已经承载了原生矿产加工过程中能耗、物耗、设备损耗等,因此其循环利用将具有更低的能耗和排放。以再生铝为例,据测算,每再生1吨铝的碳排放不超过0.6吨、仅占火电电解铝碳排放量的5.3%。“城市矿产”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减少产废量,还可以减少原生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落实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发展“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还将推动废旧物资高价值组分分离提取技术、废旧金属智能化分选拆解及再生冶炼技术、有机固废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突破,建立起高效回收、拆解、分离、提取、冶炼及高值化再生利用等全流程新兴装备制造产业;还将带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物件溯源、产品追踪、在线检测等方面的推广应用,促进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进而形成新的战略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

充分发挥“城市矿产”作用

目前,发展“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还存在政府部门的战略引领作用还未有效发挥、产业布局的前瞻性体系性还未充分体现、关键技术的研发还未攻关突破、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现实困境,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

一是加强战略引领,做好产业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需先行。发展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尤其要做好产业规划。首先,将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纳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研究出台废弃的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动力电池、光伏板等的循环利用实施办法。其次,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政策设计,重点健全与冶金、汽车、电子、电力、环保等传统优势领域的融合发展机制。再次,明确相关技术路线、时间表、重点任务等,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产业引导激励体系。

二是聚焦研发攻关,强化平台建设。平台建设对于发展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至关重要。一方面,应针对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上游(分类回收、储运)、中游(拆解、粗加工),以及下游(精加工,商品级再生资源、能源产出与消费)全产业链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技术、装备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应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各方资源,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具有示范效应的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通过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产出具有代表性的研发成果,支撑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学科融合,加快相关人才培养。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急需大批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首先,深入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在相关高校增设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专业,加大冶金、材料、矿业、环保、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健全跨学科、跨学校强强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健全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相关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培养产业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是完善市场体系,打造产业集群。针对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所涉及的上、中、下游市场,进行顶层设计。首先,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回收渠道,构建废金属、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板、家电、有机固废等专业回收网络,建立集散交易市场,形成各类城市矿产资源的集散交易中心、信息交互中心和分类转运中心。其次,高起点规划建设物流网,统一布局、规范建设全市城市矿产回收利用系统。强化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建设,承接上游企业废弃物再加工,又为中、下游企业提供再生原材料,实现资源利用集群化、集散网络化。再次,积极扩大中间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下游精细产品,并鼓励企业优先使用,推动下游产品全周期本地化循环利用,形成区域产业闭环式互补发展。最后,构建进口优质原料及中间品,产出高值化再生资源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完善内部高效运作的市场机制,助推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文章链接地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4/03/content_551474.htm?div=-1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大学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